“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”是国家级一流专业“通信工程”专业十一门核心课之一,是支撑专业认证的关键课程,入选教育部-华为“智能基座课程”。该课程开设在三年级,设2学分/32学时,其中16学时为理论环节,16学时为实践环节。本课以软件无线电(SDR)为载体,基于真实工程信号进行理论和实验一体化的教学,用无线的电波开启了无限的课堂。
![](/__local/C/16/F3/9D9BB5C9DCD595603D3FEB7B468_3DBDBAF2_20EE8.png)
图 基于真实工程信号的实验教学改革
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,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,强化创新能力、高阶能力与情感价值的培养,解决通信专业教学脱离工程实际的痛点问题。电子信息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(北京邮电大学)从2007年开始筹建一门解决理论连结工程实际的全新课程,在国内通信教学中率先引入了软件无线电。历经小班试点、分级推广、逐步探索、不断创新,课程日渐成熟,于2017年更名为《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》,并成为“通信工程”专业的必修课,年课容量550人。
![](/__local/6/40/7F/17AED29124AE010B08DA3828F2D_F886A1C4_474F8.png)
图 课程发展历程
目前,《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》课程团队有教师12名,由北京青年教学名师刘奕彤老师担任课程负责人,团队成员包括北京市教学名师杨鸿文教授、一线的工程专家和学术先锋尹良副教授、李勇教授、尹斯星副教授、高月红副教授、黄赛副教授、王鲁晗、景文鹏老师,此外还有首都道德模范张佳鑫老师、北京市杰青路兆铭教授、特聘研究员郭宁雁,其中6人有在通信企业工作的履历。团队成员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类奖励超20人次,包括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、教学活动创新奖;首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案例设计大赛唯一特等奖(Rigol杯)等。
![](/__local/B/57/7D/BFFA64D2116E2CD55B89645DB6B_F66AF7DE_923AB.png)
![](/__local/C/49/15/68536B4ECE6810D04614596599C_72EFA3E8_8DCA4.png)
![](/__local/8/1D/7F/D87BE85EF62B1C18E8CEC22045E_22F20C2B_8FE1D.png)
图 本课主要获奖
本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课程,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,边讲边做。课程中,学生人手一个口袋化软件无线电设备,授课过程灵活运用远程/虚仿、智慧教室和在线教学手段,引入真实信号和实际案例,对真实信号和真实工程问题进行分析。基于课程特点引入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索,包括分组研讨、开放型实验、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。课程组发挥科研优势,自主开发了远程通信仪表测量、在线软件无线电对抗演练沙箱、在线无线电台、线上线下混合实验平台,使教学通过网络延展,形成多元化升级。
【实验平台】
基于RTL-SDR、USRP、Pluto等口袋化软件无线电设备和LabVIEW、MATLAB/Simulink、GNURadio等软件开发了大量真实信号收发实验,开发了课堂中的师生/生生通信互动平台,支持超大课容量(550人)的大规模日常教学和个性化分级化教学需求,支持远程实验教学需求。
发挥科研优势,自主开发远程通信仪表测量、频谱地图、在线软件无线电对抗演练沙箱、在线无线电台、线上线下混合实验平台,形成立体化教学手段。所形成的无线信号数据库等均已开源。
![](/__local/4/F0/09/654A372ABF4F591FA6DB1AD1A65_850B61AE_3EE61.png)
![](/__local/5/26/A7/B662C29DBCC8EC0146034E7997A_40B8EFB0_E5391.png)
图 自主开发的实验平台示例
本课在Bilibili、北邮教学云平台上设有课程频道并开放,目前B站播放量超过6.5万,北邮教学云平台学习访问量年均2.5万余次。
![](/__local/8/7C/B0/04549C28CAAA172159A385C8BF0_AC7AF3E7_2FA02.png)
图 信息化教学手段示例
【实验教学方法】
边学边做
开展理论与实验浑然一体的沉浸式教学,全部16理论学时和16实践学时都在研讨教室或智慧实验室完成。学生携带电脑以及便携化软件无线电,教师携带仪表或高端软件无线电。每节课采用教师边讲边做,学生边学边练。实验过程中随时可以通过理论解读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,公式推导过程中随时进行实物或半实物仿真验证。
![](/__local/1/6F/59/89B457FE73D142A147267E29858_EF900EDB_3886E.png)
图 边学边做
泛在实验
口袋化SDR以及无所不在的无线信号彻底消除了教室、实验室甚至互联网的时空围墙,教师可以在任何地方教,学生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学,随时有想法,随时做实验;所有教学单元均配备了前沿参考文献、高阶探索题目或热点话题,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探索;使用线上/线下混合的通信原理实验库,进行个性化题目选择和同等能力评估;学生可以自由约时间到开放实验室使用高级设备,可以远程访问教师科研实验室的高档仪器,可以在线访问本课开发的WebSDR无线电平台。
![](/__local/6/D5/E7/4857BFBB17A78D3142A86096AAD_809BDCC4_30313.png)
![](/__local/0/BF/F9/568523E80021C5C63CA3F55C868_A2476CF0_36362.png)
图 泛在实验
立体化同步混合教学
不同于传统课堂基本上是单一老师-单一任务-单一内容-单一空间的教学,采用多师-多任务-多维度-多空间立体化同步混合教学,教师/助教多角色,课堂组织多节点,学生活动多任务,能力培养多维度,教学空间多元化。
例如,疫情期间本课通过立体化同步混合教学,使返校学生在线下教室,其他学生线上接入,课堂多节点组织。教室现场实时收发,同时把录制的无线信号同步发布给远程学生。使遍布全国的学生,不但有同时的课堂,也有同步的实验,保持同水准的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。
![](/__local/2/BD/B1/0F20ABD177FA6BBB4A2188EE12D_5322B9FC_3B067.png)
图 立体化同步的混合课堂
真信号创设情境
本课面向“真场景、真问题、真信号”进行“实采、实操、实战”的实验教学,开展从工程问题出发的实景式教学。通过创设情境、创设情节,实现沉浸式教学。例如设计红蓝两队藏信号/找信号、莫尔斯电码侦听等活动,使学生身临其境,被好奇心牵引,使出浑身解数,来达到通信的工程目标,有力地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。
![](/__local/9/11/26/700CC003419AA4E54D052511013_0954DA85_2FA6A.png)
图 从问题出发的实景式教学法
![](/__local/9/C4/1B/06581FEDCA440360093D7A65B37_1CE98CED_37F5E.png)
![](/__local/E/D9/35/F3EC142EC63DCE5ED7A1C496BA5_1B09921E_4534B.png)
图 教学内容创新
对抗式考核
本课在国内最早提出通信对抗式考核。学生分组进行通信与干扰对抗,或学生破解老师发送的信号等。对抗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竞争天性,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和具体对手,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,也没有止境,可以全面训练学生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。
![](/__local/C/1E/AF/1C95EE15AE45AC5D7A174CCED99_239DFCE2_2F2DA.png)
图 通信对抗
【教学成效】
课堂形态得到重塑,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,课堂氛围活跃。学生成为学习主体,学习参与感、自主性、自信心都明显增强,探索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大增。经多年匿名调查数据分析,学生认为课程“两性一度”特性明显,课程难度大但课程满意度也高,互助受益大的同时独立思考能力也提升,“划水”率低。
![](/__local/8/AD/B4/8C8C39BDB7B24B24F8263201C0B_AE683A57_78AAF.png)
图 “课堂活起来,学生动起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