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构建从通用型学习到大学专业型学习的桥梁,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建立和工程思维的培养,示范中心大力推动新生工程教育,开展基于“四开”的新生工程认知与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究,力求通过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化改革,推动面向新生的工程训练创新,促进面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。主要包括:
【以开心之感育人】通过最小系统和主动试错等方法,引导学生快速上手;建立多维度创新支持体系;通过大量项目式实验,引导学生适应主动实践;发展系统探索学习法,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开源系统进行实验探索和复盘反思,提升探究成功率和成就感; 采用认知-拓展-创新三阶段过程考评,引导学生的实践学习逐步深入; 【以开创之志立德】通过家国情怀主题(如乡村振兴和科技向善等)引导学生实践创新,建立工程志向,兼顾发展大工程观。支持新生创客社团,创客马拉松,新生作品展和雏雁计划,建设创新文化。
【以开源搭系统汇学科】通过一系列模块化的软硬件开源实验,将专业基础知识(电路、计算机、网络)与业界现用技术(小程序、云开发、AI 开放服务、物联平台)进行衔接,使学生可以搭建起端到端信息通信系统,感受系统内的复杂联系以及工程中的技术重混和学科交叉。
【以开放育生态求变化】建立产教学一体化教改共同体,使教师对产业和学生需求能够快速响应;提出敏捷教改方法论,细粒度并行开展教改,加快成果迭代;自主研发学习工具,提高学生学习效率;对学习数据进行采集分析,加强教师精准施教。
示范中心长期推动新生工程教育改革,育人成效和成果推广效益显著。例如:
(1)探索创新型新生工程教育,受到同行好评。教改成果已获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本科课程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项目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项目、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(重点)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;完成国家级教改 1 项,省部级教改 4 项;培育北京高等学校优秀公共课主讲教师 1 名,北京市教学名师 1 名。20 余篇教改论文获得发表。2018 年,依托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(以下简称联盟)成立了工程专业认知与创新素质培养工作委员会,推广教改成果。2020 年,联盟以年度工作成果形式发布《新工科范式与新生工程认知模式研究白皮书》。“回归育人、面向适变”——基于新生工程认知的新工科范式探索,获 2021 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。
![](/__local/8/2A/29/58E54910699602D8FE9AD920A7D_9329F398_48BE9.png)
![](/__local/2/95/52/5FBF0EE4528CDFD0609354F536B_C5798098_121D84.png)
![](/__local/5/DF/C0/B73DECA34A49A837F4C240B4C80_D3024109_21E1EF.png)
(2)积极推动区域型联合教改,成果辐射全国。2017 年,联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、北京工商大学、北京印刷学院、北方工业大学、首都师范大学等北京高校建立了新生导论课虚拟教研室;2018 年起举办北京多校新生创客马拉松,将家国情怀和工程创新相结合,获得多家媒体报道;目前全国已有近 40家大学实施了实践创新型工程教育。学生普遍能够通过自主实践探索获得提升,普遍反馈“激起兴趣”、“自主学习能力提升”、“有获得感和成就感”等。
(3)推动开放开源社区建设,促进成果推广。五届新生为开源社区贡献了 1500 余项作品,形成了开放的新生作品库。许多教师通过火花空间、github等互联网平台看到学生真实作品的方案、代码和视频后受到鼓舞,开始接受实践创新型新生工程教育;同时,加速了学生课程成果向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。
(4)持续推动工程教育改革,获得专家认可。资深教育专家、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认为这个教改抓住了教育中的要害问题,即“学习最重要是主动,要有积极性。……你们这个非常好,解决了中国学生的问题”。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》常务副主编余东升教授认为“有经验有理论,经验能够验证理论,理论能够解释经验,从而形成了产学合作和区域共同推广的案例。未来会有更多院校开展新生工程教育,这方面的理论凝练和案例经验的积累仍然非常重要”。主要完成人还受到时任教育部吴岩司长接见。
![](/__local/F/1B/93/498B7FBB4C7F7A653283E794FD2_A92633BA_196954.jpg)
![](/__local/D/69/03/27691668AC1C176CCD3F0E1B719_CFC8939B_6D4B.jpeg)